中國車市告別黃金十年 進入“微增長”時代
作者:華江科技發布時間:2012-04-18
最近,許多業內人士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中國汽車工業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即“微增長”時代。2011年是中國車市的一個分水嶺。去年我國汽車產銷增速明顯回落,與前幾年30%甚至50%的高速增長相比,反差巨大。市場出現大幅度回調,讓所有“吃”汽車飯的人覺得,汽車這塊蛋糕不怎么容易吃了。要想吃飽甚至吃好,就必須對中國車市的“微增長”有清晰明確的認識與理解。
告別“黃金十年”
過去十年,中國汽車年銷量從200萬輛增長至1800萬輛。必須看到,超常規快速發展畢竟難以長期持續,去年以來國內汽車消費增速大幅回落就已經透露出市場趨于平穩的信號,隨著國內汽車業發展轉折期到來,未來如何保持車業持續健康發展已經是不可回避的問題。
國研中心副主任劉世錦把汽車產業的發展分為三個時期,過去十年是青春期,或者快速增長期;從去年開始將是一個波動較小的穩定增長期(“微增長”時代);然后進入成熟的增長期,穩定性也會有所增強。
分析歷史會發現,汽車市場的波動其實主要來自宏觀調控的影響,而2009年-2010年的高速增長主要是來自有形的手的拉動。在宏觀政策整體調控時,往往呈現類似“化療”、“放療”的效應,也就是資金和項目一收緊,所有的行業都受影響,隨后不得不再用“激素”緩解,效果并不好。而2009年的汽車消費刺激政策是本來就應該采取的措施,也就是汽車行業一直希望出臺鼓勵小排量的政策,希望開發農村市場,但是政策制定者見好就收,特別是有的部門以“你們不是說剛性需求嗎?剛性需求還需要什么政策?”理由,撤銷了本應該堅持的那三項政策,結果市場一跌到底。現在多數人都不贊成再出臺刺激消費的政策。在市場進入穩定增長期以后,對短期性刺激消費的政策應該持謹慎的態度,防止過度透支當期消費,引起市場大起大落,政策的重點應該放在鼓勵節能減排上面。
現在,“黃金十年”宣告結束,進入“微增長”時代,未來一段時間中國車市不可能再出現“井噴”現象。粗放增長20年后,中國汽車工業被倒逼著走這一步,這使整個行業發展面臨的壓力陡然增大。但是“微增長”也有利于淘汰落后、提高產業集中度、促進技術的提升,有利于改善汽車與環境、資源的關系。有利于抑制盲目投資,提高汽車業進入門檻。有利于優化發展模式,使企業更加注重培育自主創新能力、核心競爭力。
“微時代” 三含義
中國車市進入“微時代” 固然受到國內外經濟環境變化的影響,但更為重要的是,在前幾年高速增長和政策刺激的背景下,汽車產業發展具有理性回歸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看似出乎意料,其實合乎產業發展的自身規律。
中國車市進入“微時代”的第一重含義就是增幅放緩。國家信息中心資源部主任徐長明對2012年國內市場的預測是增幅10%,而上海汽車總裁陳虹對2012年的預測是4%。于是2012年留給我們的懸念是到了年終能否突破2000萬大關,不過“破”與“不破”,“微增”都已經成為行內人士的普遍認識。
“微時代”的第二重含義就是“微轉型”,中國汽車市場無論是在車型類別、零部件還是消費群體,都正在向著更加多元化的方向發展。第一次購買汽車的需求正在從大城市向三、四線市場轉移;購買普通轎車的需求正在向著中高級轎車轉換;購買經濟型轎車需求正在朝著SUV、MPV等方向轉化;實用性需求向品牌認同和體驗轉換。上述的轉化也說明,粗放型的車型投放和質量管理等,已經無法在車市立足。廠家們在2011年已經看出端倪,只有那些真正號準市場脈搏的車型才能賣得動,才能有錢賺,每個廠家真正能帶來效益的就那么幾款車,甚至一款車,其余都是“陪練”的。
“微時代”的第三重含義是:“微利潤”。從2011年的全年走勢看,乘用車價格呈逐級下探趨勢。由于原材料、人力、物力、零部件等各個環節不斷漲價,同時汽車行業供大于求,導致乘用車價格卻在下跌。隨著以中高級車為代表的利潤縮水,2012年廠商們必須過上精打細算的日子。以奇瑞為例,2011年砍掉的在研車型就不下十幾個,其主打車型G3也是一拖再拖才得以上市。
總之,在中國,隨著2012年的到來,隨著“微時代”的到來,向著歐美等成熟汽車市場靠攏的日子也就到來了。
需求依然旺盛
然而,從中長期來看,我國汽車需求仍處于快速增長階段。客觀而言,中國已經是全球汽車市場中名符其實的“老大”,而且依然處于發展初期。背靠13億人口的巨大消費市場,中國車市的“老大”地位依然可能長時間保持下去,但今后很難再出現動輒30%以上的高增長。這對我國汽車產業和汽車管理提出挑戰,同時也為市場轉型和形成汽車社會提供了壓力和動力,創造了機遇。
汽車需求增長具有一些典型的國際經驗。國際經驗表明,當人均GDP處于4500-12000國際元(麥迪森1990年國際元,下同)階段,是汽車需求加速增長時期。其中當人均GDP達到4500-9000國際元,千人汽車擁有量將從20輛擴張到100輛,均保持了18%-19%的年均增速9到10年;當人均GDP達到9000-12000國際元,千人汽車擁有量從100輛增長到200輛,年均增長11%-12%,時間大致持續6到7年。2011年我國千人汽車擁有量約為70輛,依然處于從20輛向100輛的快速增長階段。
依據國際經驗,在正常情況下,未來兩到三年我國千人汽車擁有量仍將維持18%-19%的年均增速。在千人擁有量超過100輛后,市場將逐步進入成熟的增長期,年均增速大概維持在15%左右。在國內外宏觀經濟不出現大的波動的情況下,2012年我國汽車產銷增速將較上年有所回升,當年汽車銷量將達到2000萬左右,產銷增速保持在8%;全年將呈現前低后高的市場走勢。
唯其如此,我國汽車業還是應該保持冷靜,在發展中尋找差距,在市場優勢中看到挑戰和壓力,特別是在國內汽車業發展的關鍵轉折期和全球新能源汽車的“起跑期”,抓住機遇、開拓創新,放下“老大”身段,扎實突破發展瓶頸。千萬不能夜郎自大,以免在未來千萬輛級的汽車市場“盛宴”中“東道主”反而淪為陪客。